“十三五”期间,我校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发动全校教育工作者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先后立项厅级及以上课题476项,课题总经费1130.7万元,科研奖励307.5万元;立项省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6个;完成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90项,合计6405.59万元;获得各类授权专利527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95项,外观设计专利44项,软件著作权177项;发表论文1525篇,其中北大核心论文160篇,EI SCI论文22篇,CSCD论文56篇,CSSCI论文44篇;完成专著53本,国家规划教材19本,获湖南省职业教育优秀教材6本。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十三五期间,我校先后立项1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3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一项、铜奖3项;获“挑战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各一项。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的大力重视,健全科研管理机制,激发科研活力,具体做法如下:

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教师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制度保障。
近年来,先后制订完善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和奖励、科研成果推广以及科研创新人才和团队培育系列制度,形成了“四位一体”科研管理机制,为科教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申报、评审、推荐、立项、验收工作程序,为教职工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的管理规范;制定了《教职工科研业绩考核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职称评审工作细则》,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填补了该项制度的空白,明确了到账经费的70%可以用来奖励成果完成人,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出台了《科研发展中心建设方案》、《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推动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了教学科研、科研创新、科研服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优化科研工作环境。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仅以2020年为例,学校投入科研工作方面的经费超过200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投入科研创新经费1200万元,打造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科研管理平台等;投入科研资源建设经费150万元,购买了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的知识服务平台和其它的数字资源。投入科研服务经费300多万元,其中,210万元用于配套支持各级各类纵横向课题研究,90多万元用于论文、课题、著作、知识产权和成果奖励与评审。
三、建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制度,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凝聚优势力量,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学校出台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从人员集成、组织结构、团队评价、激励和保障五个维度对科研创新团队进行建设和管理。在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统一协调和管理下,依托督导室、教务处、科技处、学报编辑部、对外合作交流处等部门和二级学院建设45个校级研究团队,结合各岗位业务工作需要,集中优势力量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如督导室牵头组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团队,追踪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重点研究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监控与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科技处牵头组建了“教育管理决策咨询”研究团队,负责研究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科研管理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并提供决策参考建议和政策咨询;教务处牵头组建“专业与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四、形成了“三协同”创新工作模式,促进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共同发展。
一是狠抓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推动教学科研融合发展。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职业岗位或技术岗位培养人才,教学具有很明显的职业岗位特色。针对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狠抓师生的科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创新加快发展。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教学相长,通过师生协同科研,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导创新思维,逐步将想法变为发明,再将发明转化为产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各研究中心自觉履行协同育人职能,将研究活动与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狠抓校企合作科研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服务长足发展。紧紧围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的产业高端或高端产业,充分利用学校人才、技术集中优势,协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技术攻关小组,瞄准云、物、大、智技术发展前沿,实施新产品开发与设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二级学院每年都向长株潭衡园区收集一批技术创新课题,由相关分中心或教师“双认领”,把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作为提升学校科研水平的突破口。
(供稿/科技处 编辑/王露曼)